「全球化」又被稱為「國際化」,此名詞大約是在1960年代初期首次被使用,但國際化到底是指什麼,一直是見仁見智的問題,目前在學術上並未有一個大家認同的定義或說法。

「全球化」原本的意思是指一個地區的活動受到全世界的影響,並且將本身融入到全球體系中。不過二次世界大戰以後,西方國家政治上的殖民主義雖然退潮,文化與經濟的影響力卻持續擴張,國際分工體系的形成,讓西方資本家以跨國公司面貌進入原有殖民地區,許多人遂將西方文明和國際化劃上等號。

目前對全球化的定義,以英國社會學者紀登斯(Anthony Giddens)最常被引用。他認為國際化是「世界各地社會彼此關係的激烈化,將本土事務調整為適合幾百哩外之經濟實體的事務,或是讓對方的事務與自己相互融通。」

麥克魯漢(Marshall McLuhan) 從信息通訊角度提出定義,認為是「克服空間障礙在全世界的自由傳遞。」自由主義經濟學從經濟觀點解釋為「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。」左派學者則從體制角度認定是「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或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」羅馬俱樂部提出「全球化就是全球問題意識和全球共識的達成。」

以上說法可以看出,「國際化」一詞對不同人在不同的時空環境有不同的意義。可能時間與空間的大幅收縮,也可能社會關係與互動轉型的過程;也可說是減低國家間障礙與鼓勵政治、社會、經濟、與文化交流的過程。

自從越戰以後,多元文化的概念逐漸深入歐美各國人心,「國際化」的內容也隨之拓展,不再侷限於西方文明;但台灣很多人還未能改變成見,他們心目中的國際化甚至偏狹到只有「美國化」。

自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社會開放以來,與外國接觸越來越密切,然而對國際化的認識卻相當不足。舉例來說,民間常讓孩子從小開始學習英文,認為這是國際化的重要一環,但對於與我們關係更密切的東南亞文化卻很少予以注意,大學中也未見相關學系。

目前台灣人口構成中,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移民越來越多,我們強調國際化的過程中,必須要更敞開心胸多認識這些地區,才能真正將台灣與世界接軌。

無論如何,我們至少認定「國際化」是國際社會關係的強化,使得各地關係更為密切,任何地區都在比以往更短的時間內受到其他地區的影響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aphel 的頭像
    Raphel

    Raphel's blog...

    Raph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